央行:引导资金支持绿色发展 避免“一刀切”式减碳
促进气候友好,推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已是金融领域的重要议题。10月21日,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举办的2021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表示,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,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发挥巨大作用。
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强调,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标,但应避免“一刀切”和“运动式”减碳。
绿色金融发展正在大力推进中。截至今年6月末,我国绿色贷款余额约14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6%。截至今年9月末,我国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.1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35%。
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实践,易纲认为,为更好地引导市场资金支持绿色发展,应当完善绿色分类标准,加强气候信息披露,管理气候相关的转型风险,并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。
易纲透露,人民银行正在组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。金融机构也应积极通过环境风险分析主动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。
目前,我国全国性的碳市场已经开始运行。易纲认为,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,有利于最大化碳排放价格的激励约束。金融机构可开展积极的研究和探索。此外,人民银行正在研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,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,支持清洁能源发展,强化能源总体的供应能力。
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,金融机构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肩负重任。
“我国的金融机构,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,可以积极开展碳中和目标的可行性研究,并制定实施路线图。”陈雨露表示,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研究提出碳中和目标,但应避免“一刀切”和“运动式”减碳。金融机构提出碳中和目标,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和管理气候风险敞口。
陈雨露表示,在实施路线图的过程当中,要有灵活的纠偏机制,防止因政策措施叠加或“运动式”减碳,影响民生和经济正常运行。
易纲提出认定系统重要性机构并完善相关监管制度的三方面思路:平稳过渡,维护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;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;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。
易纲强调,对不同组别的银行设置差异化、阶梯式的监管指标,并设置1年多的过渡期。这些安排既可以有效促使银行做好资本规划,增强抗风险能力,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资本补充压力,有助于避免信贷紧缩效应,有助于维护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
易纲表示,今后,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政策框架,维护好金融稳定。也期待中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能够共同建立气候友好的愿景目标,带动更多市场资金支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。